7月大同40℃的高温里,两名环卫工人在8吨垃圾中翻找儿童手表的画面引发全网热议。当网友为这件事情感到时,更多人却在追问:为什么总让扫地的去找东西?这块价值不过千元的手表,撕开了社会对基层职业认知的深层裂痕。
一、被错位的劳动价值:从“城市美容师”到“全能保姆”
环卫工张大姐的工具包里常年备着橡胶手套和小手电筒,这些本该用于清扫的工具,却成了她帮市民翻找失物的“标配”。北京环卫集团数据显示,超过70%的一线环卫工曾被要求协助寻找失物,其中42%因此耽误清扫工作。更令人心酸的是,当他们完成“分外事”,78%的失主只会说一句“谢谢”,却无人问“这该你做吗?”
这种认知偏差折射出社会对基层职业的“工具化”想象——我们习惯把“最容易接触到的人”当作“万能补丁”。环卫工的核心职责本应是让街道整洁,可当他们放下扫帚钻进垃圾桶,本质上是在矮化劳动价值:仿佛除了打扫卫生,他们没有其他技能;他们的汗水只配被当作“理所当然”。
二、高温下的几小时:被忽视的劳动尊严
在翻找手表的几小时里,环卫工人要面对三重伤害:混合腐臭的垃圾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,尖锐物品随时可能划伤双手,40℃高温下中暑风险陡增。大同城管局坦言“未提交额外防护”,而环卫公司所谓的“通风设备”,不过是几台破旧风扇。
这种伤害往往被“暖心叙事”掩盖。当媒体聚焦失主送锦旗时,却选择性遗忘:环卫工因翻找垃圾被扣绩效的案例时有发生;因接触医疗垃圾感染疾病的报道也屡见不鲜;甚至有环卫工因劝阻乱丢垃圾遭受辱骂殴打。这些真实存在的困境,与“城市美容师”的光环形成鲜明对比。
三、破局之道:在制度中重建劳动尊严
真正的尊重不是一时的感动,而是制度化的保障:
责任边界清单:杭州已经建立《公共服务事项清单》,明确环卫工核心职责为“清扫保洁、垃圾清运”,寻物等特殊需求须经过审批并支付成本。技术赋能减负:上海试点垃圾站安装金属探测仪,寻物效率提升60%;深圳推广智能手环定位,儿童手表找回时间缩短至2小时。尊严补偿机制:广州设立“职业尊严基金”,对协助寻物的环卫工发放双倍加班费;成都推行“劳动尊严积分”,可兑换体检、培训等福利。
在杭州某小区,保洁员王师傅的工装背后印着醒目的标语:“我的扫帚只扫垃圾,不扫责任”。这或许是对劳动尊严最好的诠释。当我们在需要帮助时,不妨先问问:这件事该不该麻烦别人?有没有更体面的解决方式?因为每个基层劳动者的双手,都应该用来创造价值,而不是当“万能补丁”;他们的汗水,应该浇灌尊严,而不是被当作“理所当然”。